正月十五綵花燈吃湯圓慶元宵

漢族的節日,從農曆新年起,為首兩個皆為人熟識。  首個是「人日」。  第二個是元宵節。 相傳有女媧造天地、萬物和人類。第七日,女媧造人。  故農暦新年的第七日,紀念人人生日,稱為「人日」。 第二個漢族的喜慶日,是農曆新年的第十五天,即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 元宵節亦指春節已過,大地回春,眾人歡天喜地迎接春季到來。  2016 年的元宵節在公曆的 2 月 22 日。 元宵節的起源有不同的流傳說法。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  「三元」分為「上、中、下」元。  在農曆而言, 上元是指正月十五日、中元是指七月十五日,下元是指十月十五日。 「宵」意思是夜。  元宵是指農曆的首個月圓夜。 自漢代,華人在春節的第十五天起,城中張燈結綵,各家各戶掛起彩燈。  有文人雅興,彼此猜燈謎,啓發智慧。 此外,不同的鄉俗有放孔明燈祈願、又有放煙火,十分熱鬧。 元宵節何以被喻為中國的情人節?  相傳自漢文帝(公元前 179 至公元前 157 年)起,制定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  事出有因,於漢宗室平定皇后家「呂氏」攬權之亂而立。  漢文帝劉姓重獲實權,大快人心。  漢文帝每逢在元宵夜,必離宮跟民同樂。 在古代,各家戶的小姐哥兒們,平日難得相見。  大家族的閏秀三步不出閏門,唯在元宵夜例外。  各小姐們跟婢僕借賞花燈,猜燈謎的玩意,到城中遊玩。  同時,閠秀們為自己物色如意郎君。  故此,元宵節被後世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一直流傳到今日,經歷多個朝代。 雖然有不同的祭祠和慶典,但是日期都是從正月十五日起。 有的朝代慶祝元宵節從一天到十天不等,是官民同樂同慶春回大地。 元宵節期間,有吃湯圓的習俗。  湯圓原本是皇宮裏皇族的點心。  相傳有一個宮女,最拿手做湯圓。   她的名字叫「元宵」。  「元宵」因為離鄉別井,惦掛家鄉中的父母,鬱鬱落寞。   有一天,她打算在宮中投井自盡。  剛巧路過一個宮中的居士,好言相勸,居士亦為之動容。 這名居士就是漢武帝年間聞名的「東方朔」。 「東方朔」想出一條計謀, 他在當時的長安城擺檔占卜。   所有光顧的客人都得相同的卦,就是「正月十六日火燒長安城」。  得到此卦的人們紛紛上奏當朝皇帝。 Read More …

「冬梅」笑傲飛雪喜迎春

自農曆十二月年廿三起到除夕夜,這段日子叫作「迎春節」。春節就是中國人的新歲的首日,亦是新年。農曆又稱為夏曆。此「夏」非「夏天」的夏。 中國農曆的暦法,是根據遠古年代務農社會對應月亮和太陽的運行編製而成的。一說是從夏代務農社會開始,另一說是根據漢代的太初曆。  農曆新年,是有漢族華人居住的地區,都有慶祝的活動。  其中,以地域區分的中國、越南、朝鮮半島皆慶祝春節。 除夕是春節的前一晚。許多時,除夕是農曆十二月的年三十。亦有例外的,像今年 (2016年)的除夕,就是在農曆十二月的年廿九。  「迎春」從年廿三到年廿九,只有七天。 在這七天內,有準備過新年的佈置、買賀年花、辦年貨、大掃除、做糕點、包水餃、祭祖、趕回鄉跟父母家團聚等。  2016 年農曆十二月年廿三是公曆的 2 月 1 日, 2016 年立春是農曆十二月年廿六,即公曆 2 月 4 日。  2016 年農曆十二月年廿八洗邋遢,即公曆 2 月 6 日。 農曆立春過後不久,除夕將到。 除夕是公曆 2 月 7 日。 第一天的春節,稱作正月年初一。 2016 年公曆 2 月 8 日是新歲年初一。古代漢族中國人過新年的慶祝活動,由上年農曆十二月年廿三到新年的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佳節,也是古代中國的年輕男女玩猜燈謎的日子。  今日香港,花市最應迎春節。花市由公曆 2 月 2 日,即農曆十二月年廿四起到除夕的公曆 2 月 7 日止。 中國人喜歡把春天的生機氣氛帶進家園,喜氣洋洋地過新年。 花農不惜長途跋涉地把盛放的花樹搬進花市場地。 有大桔小桔盆栽,象徵大吉大利。有桃花樹,象徵好運佳遇來。有清香的水仙花頭,帶來滿室飄香。有五代同堂、有富貴竹、有各式各様的蘭花、海棠。其中,有銀柳,象徴有銀。 在香港,獨少見梅花,梅花的故鄉是中國。 梅花耐寒,別名冬梅,是先開花後長葉。 寒風飛雪襲來,梅花愈冷愈開花。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