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潮州菜中的打冷

潮州菜中的「打冷」比喻作庶民菜。 打冷普遍以冷的熟海鮮作招徠。 時令的海產包羅萬有,上價的有凍花蟹。  打冷的配角有魚丸、墨丸和牛丸。熟肉中有各式的鹵水肉類,如鹵水鵝肉、鵝雜中的鵝腸、鵝掌翼、鵝心、鵝肝等;鹵水豬腩肉、豬雜中的豬大腸、豬耳朵等。 「冷」字在潮州話是指「人」。為何打「人」,連潮州人都不明所以。 潮州家庭很少去「打冷」,因為食物太家常,幾乎天天也在吃。 反而,非潮州人就經常要去打「人」。昔日打冷的都是在大排擋,直到香港食環處要求大排檔入室。 在香港的西環和九龍的旺角,有不少的潮州打冷的好去處。 在九龍的尖沙咀,有不少潮州菜中的「達官貴人」菜式,諸如紅燒潮州翅、灼嚮螺盞、寸金紹菜卷等。 九龍城,過去有不少潮州家庭聚居。老一輩的潮州人,仍然留守九龍城。在九龍城的潮州菜館,相對尖沙咀是比較上的家常。  經典菜色如鹵水鵝肉、紅燒魚翅、香煎鲳魚片、凍魚、護國菜的太極素菜羮等以響知音。 中國人家庭愛在茶餘飯後彼此聯繫,家常菜是維繫兩代人的窩心菜。

一物治一物,橙皮治甚麽 ?

橙色,是彩虹顔色系中的一種顏色,命名起於公元 1542  年。 橙,相信不少人都吃過。 橙是一種水果,橙肉香甜多汁,不容置疑。 橙含豐富維生素 「C」及「A」,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  橙對於保護人體的免疫力、皮膚組織細胞的健康、治療關節炎,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維護心臓健康、預防腎石腎炎、健康視力,都發揮正面的保護作用。 橙這種水果,在很多地區都有栽種。 橙樹的家鄉是熱帶和亞熱帶。 橙樹是常綠樹。  最早期出現在東南亞,大約在主前 4000 年。  隨著貿易和人的遷徙,橙的種子傳至北非。 在羅馬帝國期間,傳遍南歐洲。  在中世紀時,由西班牙的探險者把種子帶去美洲。 橙的全球性貿易始於 19 世紀,而橙汁的貿易則始於 1940 年。 今日,最大的生產國是美國的彿羅利達州。第二的生產國是中國,第三是墨西哥,第四是土耳其,第五是印度,第六是巴西,第七是伊朗,第八是西班牙,第九是意大利。 橙汁是橙生產加工業的主要收入。 橙汁的出口國以美國和巴西為主。 橙汁一般是以結冰狀運出口,以減省運輸和儲存的成本。 橙汁,不要少看這種水果的含糖量,一杯 10 安士的橙汁相當於超過兩個的橙。  高血糖患者,要慎吃,千萬不要過量飲橙汁。 橙汁,還有天然的鬆肉功能,軟化諸如肉類的蛋白質。 只以橙汁按摩生的肉類,再儲放雪櫃過夜,肉質必鬆軟香滑。例如牛扒、豬扒、豬排骨,都可以橙汁醃過夜。 橙肉則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助吸收食物的營養,排走身體的毒素。 腎病患者,吃橙有禁忌。 橙含豐富鑛物質鉀。 腎病患者,不能吃含鉀高的食物。 橙皮治甚麼? 橙皮可以吃,但必定要選有機的品種。 若果你的花園,自己用有機的肥料栽種的橙,就吃得安心了。橙皮跟肉中間的白色肉,也含維生素「A,C,B5,B6」, 和鈣質。 橙的外皮,不要丟掉。 橙的外皮可以刨下,切幼絲加入烹飪中,令食物帶出飄香的橙味,增加菜餙的味覺。 橙的外皮,加入清水中,儲存數月,是天然極䶨性的清潔劑,可以清潔地氈上的污垢。 橙皮可以散落在菜園中作為防水劑。 把橙皮切碎絲,曬乾後,放入紗布袋中,成為飄橙香味的香囊,有驅蚊蟲的作用。 橙色是時裝設計師愛運用的顔色,給人一種歡樂陽光的氣息。              

趣遊九龍城

九龍城主要街道排列整齊 , 形成在清末時 。 清末衙門隨歷史消失 , 化作今日的寨城公園。 寨城公園保留翻新了一座古建築物,此乃清末衙門。 古衙門門檻頂上刻有 “ALMSHOUSE” 字樣。 衙門不再運作,一度改為護老院和孤兒院。 寨城公園跟賈炳達公園為鄰,又在賈炳達公園內。 寨城公園有數處入口,東門從東正道近東頭村道進入,南門從賈炳達道近打鼓嶺道進入,北門從東頭村道進入。 從東正道進入 ,直行最快捷到達 “ALMSHOUSE” 。東正道入口處,向右轉就是寨城公園的公廁。 離開寨城公園時,向南門方向,就不要忘記拍下考古出土的寨城南門石門。寨城的名字得以平反,全憑這塊出土的巨花岡石。寨城公園設立導賞遊,向遊人介紹寨城的歷史,出土的文物,及各處景點的今昔。全程約 45 分鐘。 從寨城南門往賈炳達道走去,過馬路。 當你面向公園時,打鼓嶺道在你的右邊,即你的東面。城南道在你的左邊,即你的西面。 九龍城主要街道從東面的啟德道起,向西至聯合道,縱的共有十條街道。從北面的賈炳達道起,向南至太子道,橫的共有三條街道。 唯一條街道橫過那十條街道的,就是衙前圍道。若你想容易記得這條街道的名稱,就是衙門前圍繞的道。 九龍城是一個古城,每條道路都有典故。而這城歷經百載,依然是民生旺段。輕鬆地行一行,不出一小時可行完。 自寨城南門離開,抵達賈炳達道,然後過馬路。此處位於城南道和打鼓嶺道中間的賈炳達道段。 趣遊九龍城,覓特式小食: 有一間不大起眼的中式餅食舖。此處,專售地道的小吃,個別有包裝。包括白糖糕、黃糖糕、鷄仔餅、砵仔糕、潮州粉果、芝麻糖、花生糖、西樵大餅等林林總總。 打鼓嶺道,衙前圍道至賈炳達道段: 1)茗茶莊, 自行選購中國茶葉。 2)牛肉館 – 牛肉餡餅。 3)泰國菜館,好食抵食。 城南道, 衙前圍道至賈炳達道段: 1)貴嶼和記隆餅家。老字號專售潮州結婚禮餅、月餅、潮州芝麻花生糖等。 2)小泰國街,物產雜貨批發、甜品如杧果糯米飯、椰子油、椰青盒裝水、泰國小食。 城南道,太子道至衙前圍道段: 1)中外甜品糖水店林立。 2)泰國菜館林立。 衙前圍道近龍岡道 1)鷄蛋仔 2)半熟蛋糕專門店 3)涼茶舖 龍崗道,太子道至衙前圍道段: 1)平價雜貨店。 2)清真牛肉館 – 牛肉餡餅汁多好食。 3)中式糖水店 4)   Read More …

飛越時空的華夏小吃

漢族是外族對華夏族的通稱。  華夏族在遠古時期,是散播在黃河流域中下游的遊牧部落。 華夏族相傳為炎黃兩部落融合的炎黃子孫。 華夏族後來發展成農耕社會。 夏指的是夏朝代, 其時文字尚未正式出現。  關於夏朝的歷史,傳承經口耳相傳。  華是形容夏族人耀目的服裝。  夏族人的後裔被後世泛稱作「華人」。 華人遷徏遍佈全球多個城市和鄉間,繁衍後代。  在起居飲食方面,仍然保存華人的特式。  有華人聚居處,不難覓得華夏小吃。 華夏族經年累月,泡製的名點小吃,為人津津樂道。  有以種子、榖物、蔬菜等為基本的材料。  小吃雖然是街頭小食品,但小吃一般都出得廳堂,又上得大酒樓。  流傳至廣的華人名點小吃,在於老少咸宜,健康養生。 以種子為基本材料的,有以黃豆泡製的豆腐花和豆漿,是華人早餐的理想食品。  甜品中有以芝麻製的芝麻糊、芝麻餅、芝麻餡的湯圓等。  有以花生製的花生糖、花生穌、南乳花生等。  有以合桃製的合桃糊、合桃酥、合桃蛋糕。 以各種果仁製成的小吃,不勝枚舉。 以穀物為基本材料的,有以大米泡製的銀針粉、別名老鼠粉或老鼠粄。  銀針粉可以搭配芽菜和肉絲,炒或放肉湯。 棵條在南方稱作河粉,是用大米為原材料,可以放湯,又可以炒食。  大米除了煲成米飯外,又可以熬成粥品。  粥在南北各方,有不同程度的軟糯感。  在南方,有以小麥泡製的餛飩麵,麵可以混合蛋製成,放在以大地魚和蝦殻煲的上湯。 在北方則有手拉麵,刀削麵等。  麵食可以用醬油拌麵或配合各種地區盛產的蔬菜、海鮮、肉類等。  小麥還可以製成各款的飽點。  在北方,有饅頭、銀絲卷; 在南方,有小籠飽、菜肉飽、义燒飽、鷄飽仔等。  華人居住的城市,必有春卷,就是外國人稱為 “SPRING ROLLS”。  春卷自古稱為春餅,是華人在春節的祭品和食品。 春卷皮又叫潤餅皮,是用高筋麵粉製成的。 以蔬菜為基本材料的,至為精彩。其中有以白蘿蔔製成的菜頭棵,別名蘿蔔糕。 蘿蔔糕是華人春節必食的糕品。  此糕點不單可以蒸,又可以把蒸過的蘿蔔糕,加「XO」醬辣炒。  又有以韮菜作為餡料的韮菜棵、韮菜餃子等。  以芋頭做的小吃,則有芋絲糕、芋絲春卷、芋泥、芋頭飯等。  各樣時令的蔬菜,泡製成的美點,均滋味無窮。 華人圈中的小吃,如數家珍, 品種繁多。  踏破鐡鞋無覓處,華夏族的名點小吃,輾轉從街頭巷尾中,隨華人遠涉重洋。            

漢族的中秋節

「秋夕」是唐代詩人杜牧著作的七言絕句古詩。 此詩描述一名小宮女,舉目無親,明月夜份外思親。 那日是在農曆七月初七日,俗稱七姐誕。 今天韓國的仲秋節,又稱秋夕和嘉徘日。 仲秋是在秋季的第二個月。 一輪完美的滿月,也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日。 韓國的仲秋節,始於新羅時代。  韓軍以智擊敗㴾海國,以仲秋節紀念。 其仲秋節跟漢族的中秋節,是同一天。 在中秋節, 全球華人舉頭賞月滿,闔家享團圓。 鄕民感恩豐收農産,遊子回鄉祭祖,朋友家人相互送禮物。 中秋節賞月始於祭月文化,古代在春季祭日,在秋季則祭月。正式以農曆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則由唐太宗起。 唐太宗即位後,於貞觀四年,有「渭水之戰」。  唐太宗親征大軍擊敗突襲京城外的外族突厥。  唐太宗率領的軍隊,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凱旋歸國。 唐京城長安,群臣百姓,通宵暢飲慶賀漢軍歸來。 今天在中國的南方,對中秋節的重視程度,猶勝中國的北方。 這是由於南方的民族寫著漢族人的歷史,說的是漢族人的母語言,吃的是漢民族人的飲食文化。據歷史文獻的記載,漢族人慶祝中秋節始於唐太宗年代,盛於宋代,口耳相傳有千多年的歷史。 華夏族人從黃土高原輾轉來到南方,追溯到中古時代。 漢代稱霸中原末期,北方數個遊牧部落南下,史稱「五胡亂華」。   群雄逐鹿中原,煙火四起。 相傳不少官家率領僕婢,衣冠南渡離開兵荒馬亂的中原。 漢族是外族對漢代建國的國民的通稱。漢人在南方重建家園, 漢族的高度文化水平同化了南方原來的百越民族。  漢族的賞月文化,也在南方流傳下來。 中秋節的吃月餅文化,相傳是始自唐太宗。 有一吐蕃人見唐太宗戰勝回國,給唐太宗遞上胡餅祝賀。 唐太宗接過胡餅,在滿月的月色下,分給大臣分享。 在唐代,月餅別名胡餅,團圓餅、豐收餅、月團等。 今天,月餅多姿多樣。 有潮州口味的綠豆蓉酥皮、有廣州口味的蓮蓉咸蛋皇。 有新款的冰皮月餅,有如棋子般大小的不同類型的月餅。 這些月餅都是由胡餅蛻變出來。 秋風起,令人聯想到是農產豐收。街頭巷尾,飄來濃濃的糖炒栗子香味。 秋風起,三蛇肥。  南方的蛇羹配薄脆菊花瓣,是補益神經系統的野味。 秋風起,螢火蟲遍山野,風高賞流螢。 仲秋,一輪滿月,照耀著在南方重震家聲的漢族人家。  

「春分」養生宜甘温忌寒燥飲食

春分是把春天的九十天分為一半。  自中國周代開始,有在春分日拜祭太陽。  春分為中國農務社會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節氣以地球環繞太陽所引起的氣候變化而定。  在「春分」日,太陽直射地球的赤道。  太陽行到黃經零道或 360 度;令到在南、北半球平分太陽光照和晝夜。  從這天起,太陽慢慢向北移。  在北半球,白晝比夜晚,一天比一天長。   全年,只有春分和秋分,是晝夜平分日照。 不過,在秋分日,太陽行到黃經 180 度。 黃道把地球平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春分自每年的 3 月 20 (或 21)日起至 4 月 4 日。  2016 年的春分日定在 3 月 20 日(星期日)。  在這一天,白天跟晝夜同等長,各為 12 小時。 太陽是在正東方升起,及在正西方日落。 在赤道,太陽是在正上方。  春分既然白晝跟黑夜同等長,在養生上貴乎平衡。  平衡意思是指不進食寒涼或燥熱的食物,首選以食物帶甘和温性的。 肝跟膽、心跟小腸、脾跟胃、肺跟大腸、腎跟膀胱 ;各臟腑有各的對應。正如脾不好,胃就不好。  胃不好,脾也好不到那裏。人進食,食物從食道去到胃中。所以,要胃好,首先要健脾。  此外,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有助修復和維護肝臟功能健康。 春分是春天已經過半,飲食調節應減少吃酸性的食物。 食物中帶甘、平和温性的,其中有菠菜、大棗、山藥、大米、炒扁豆、甘筍、芋頭皆健脾胃。至於生薑、葱、蒜苗、花椒、韮菜等皆能散寒。  富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有豆制品、雞蛋、雞肉、魚、蝦、牛肉等。  豬和羊含比較高量的飽和脂肪酸,會加重肝臟代謝的負擔。 若選吃以上兩種肉類時,以瘦的腱和柳合宜。 味甘性寒的食物,可搭配散寒的食物,令整道菜的性轉溫。 春分吃富維生素 C 的蔬菜有小白菜、西紅柿和燈籠椒等。 富維生素 A 的蔬菜有甘筍、莧菜等。 Read More …

正月十五綵花燈吃湯圓慶元宵

漢族的節日,從農曆新年起,為首兩個皆為人熟識。  首個是「人日」。  第二個是元宵節。 相傳有女媧造天地、萬物和人類。第七日,女媧造人。  故農暦新年的第七日,紀念人人生日,稱為「人日」。 第二個漢族的喜慶日,是農曆新年的第十五天,即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 元宵節亦指春節已過,大地回春,眾人歡天喜地迎接春季到來。  2016 年的元宵節在公曆的 2 月 22 日。 元宵節的起源有不同的流傳說法。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  「三元」分為「上、中、下」元。  在農曆而言, 上元是指正月十五日、中元是指七月十五日,下元是指十月十五日。 「宵」意思是夜。  元宵是指農曆的首個月圓夜。 自漢代,華人在春節的第十五天起,城中張燈結綵,各家各戶掛起彩燈。  有文人雅興,彼此猜燈謎,啓發智慧。 此外,不同的鄉俗有放孔明燈祈願、又有放煙火,十分熱鬧。 元宵節何以被喻為中國的情人節?  相傳自漢文帝(公元前 179 至公元前 157 年)起,制定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  事出有因,於漢宗室平定皇后家「呂氏」攬權之亂而立。  漢文帝劉姓重獲實權,大快人心。  漢文帝每逢在元宵夜,必離宮跟民同樂。 在古代,各家戶的小姐哥兒們,平日難得相見。  大家族的閏秀三步不出閏門,唯在元宵夜例外。  各小姐們跟婢僕借賞花燈,猜燈謎的玩意,到城中遊玩。  同時,閠秀們為自己物色如意郎君。  故此,元宵節被後世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一直流傳到今日,經歷多個朝代。 雖然有不同的祭祠和慶典,但是日期都是從正月十五日起。 有的朝代慶祝元宵節從一天到十天不等,是官民同樂同慶春回大地。 元宵節期間,有吃湯圓的習俗。  湯圓原本是皇宮裏皇族的點心。  相傳有一個宮女,最拿手做湯圓。   她的名字叫「元宵」。  「元宵」因為離鄉別井,惦掛家鄉中的父母,鬱鬱落寞。   有一天,她打算在宮中投井自盡。  剛巧路過一個宮中的居士,好言相勸,居士亦為之動容。 這名居士就是漢武帝年間聞名的「東方朔」。 「東方朔」想出一條計謀, 他在當時的長安城擺檔占卜。   所有光顧的客人都得相同的卦,就是「正月十六日火燒長安城」。  得到此卦的人們紛紛上奏當朝皇帝。 Read More …

「冬梅」笑傲飛雪喜迎春

自農曆十二月年廿三起到除夕夜,這段日子叫作「迎春節」。春節就是中國人的新歲的首日,亦是新年。農曆又稱為夏曆。此「夏」非「夏天」的夏。 中國農曆的暦法,是根據遠古年代務農社會對應月亮和太陽的運行編製而成的。一說是從夏代務農社會開始,另一說是根據漢代的太初曆。  農曆新年,是有漢族華人居住的地區,都有慶祝的活動。  其中,以地域區分的中國、越南、朝鮮半島皆慶祝春節。 除夕是春節的前一晚。許多時,除夕是農曆十二月的年三十。亦有例外的,像今年 (2016年)的除夕,就是在農曆十二月的年廿九。  「迎春」從年廿三到年廿九,只有七天。 在這七天內,有準備過新年的佈置、買賀年花、辦年貨、大掃除、做糕點、包水餃、祭祖、趕回鄉跟父母家團聚等。  2016 年農曆十二月年廿三是公曆的 2 月 1 日, 2016 年立春是農曆十二月年廿六,即公曆 2 月 4 日。  2016 年農曆十二月年廿八洗邋遢,即公曆 2 月 6 日。 農曆立春過後不久,除夕將到。 除夕是公曆 2 月 7 日。 第一天的春節,稱作正月年初一。 2016 年公曆 2 月 8 日是新歲年初一。古代漢族中國人過新年的慶祝活動,由上年農曆十二月年廿三到新年的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佳節,也是古代中國的年輕男女玩猜燈謎的日子。  今日香港,花市最應迎春節。花市由公曆 2 月 2 日,即農曆十二月年廿四起到除夕的公曆 2 月 7 日止。 中國人喜歡把春天的生機氣氛帶進家園,喜氣洋洋地過新年。 花農不惜長途跋涉地把盛放的花樹搬進花市場地。 有大桔小桔盆栽,象徵大吉大利。有桃花樹,象徵好運佳遇來。有清香的水仙花頭,帶來滿室飄香。有五代同堂、有富貴竹、有各式各様的蘭花、海棠。其中,有銀柳,象徴有銀。 在香港,獨少見梅花,梅花的故鄉是中國。 梅花耐寒,別名冬梅,是先開花後長葉。 寒風飛雪襲來,梅花愈冷愈開花。 Read More …

煙花一聲除舊歲,健康福樂伴君來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更新春」 煙花火藥是古代中國人驕傲的發明。  可說火藥是母、煙花是子;因為有火藥才有煙花。 據說火藥的初現, 是起源在唐代的一個煉丹人。  煉丹人為皇帝煉長生不老藥時, 不小心混合「硝硫炭」化學物品,造成燃燒和巨嚮。  醫學家的文獻中,以此特別警告後世。 在北宋,軍車家又利用該技術; 製造火箭載投石頭的武器, 去攻擊敵方。  古代中國是懂得利用化學原理充武器的先鋒。 在宋代,煙火創作得到淋灕盡致的發展。 在當時的開封都城,有手藝人開起煙花手藝坊。 此坊以生產製作出售的各類爆竹、流星、水爆、起輪、走線、地老鼠名震都城。 那些煙花成品經點火,除散發美侖美奐的色彩, 還響徹雲霄。  有的如流星升空、有的盤旋在地、有的入河能游、可謂琳瑯満目。在宋皇宮中,流行爆竹和煙花。 每逢慶祝佳節如春節和元宵,皆放煙花爆竹通宵逹旦。 中國人的農曆(陰曆) 新年, 或稱歳首、新春、正旦、元旦。  中國自漢武帝起,定農曆的首日,即今日的春節為華人的元旦。 今天是中國人民共和國 2016 公曆年的元旦, 亦是世界多數國家的元旦。這天的元旦,是公曆(西曆、陽曆)新年的首天。 公曆是於 1912 年辛亥革命後;正式被中國採用,以替代傳統的中國農曆的曆法。  所以,有的華人長輩的生日日期,一直被其父母親沿用傳統農曆的曆法。 元的意思是首,旦的意思是曰。 煙花為華人慶祝各類佳節的傳統。 香港習用傳統,在迎元旦的時刻,引用「煙花一聲除舊歳」,作年首的序幕。  

普天下同慶永生主降臨的聖誕節

在世界的多個地域,每年的西曆 12 月 25 日定為聖誕節。 那位聖人癲倒眾生、令世人瘋狂? 無論有無宗教的人群,大都喜迎聖誕節。  聖誕當日和翌日列為公眾假期,在銀行和政府工作的,都不用上班。 若果聖誕當日在星期四或星期五,不期然都多請 3 天例假,就共有 9 天的假期。而上學的那群學生和教師,聖誕假期從 14 天到 28 天不等。  此外,最興奮的要數零售業的商家和製造廠家。  在聖誕,人人互送禮物,或作交換禮物,不免大破慳囊去購物。  在商業區繁華的街道,和地標性的大樓,皆張燈結綵,掛満所謂的聖誕燈飾。 商場和商店都特別訂來應節的聖誕花和聖誕樹作佈置。 有些家庭趁聖誕的長假去外地旅遊,亦有些朋友相約到郊野公園遠足,遠離塵囂的鬧市。 有想過聖誕節的起源嗎?  原來聖誕節要追溯到公元的三世紀末期的 274 年(274 A.D.) 在羅馬大帝國的「冬至」日。 在那年,「冬至」日剛好是在西曆的 12 月 25 日。  當時羅馬大帝國的國君(Aurelian),供奉多神。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遠離北半球,白晝最短。  「冬至」日後,太陽逐漸向北移,白晝漸長,黑夜漸短。 太陽回歸北半球,陽氣回升,大地回復春色。  羅馬帝國在北半球,而當年的羅馬帝國的國君信奉太陽神,就定當年的「冬至」日,即西暦 12 月 25 日為「太陽誕」。  這供奉太陽神的大國一連慶祝 12 天, 從 12 月 25 日到翌年 1 月 6 日。 數十年後的公元四世紀初葉的 Read More …